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激励青年学子铭记抗战历史、赓续红色血脉,7月17至18日,我院党委副书记宋璐鹏、副教授逯慧、团委副书记许柯带领学生代表赴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、李大钊故居、京报馆旧址等地开展暑期研学实践活动,在红色场馆现场感悟革命历史,于精神传承中凝聚奋进力量。
回望抗战烽火,传承民族精神
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,师生参观《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》主题展。展览以 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爱和平、开创未来”为核心,通过丰富详实的展陈、生动还原的战壕场景等丰富史料,全景式铺展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壮阔画卷。师生们深入了解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,再到取得最终胜利的艰辛历程,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战火中坚守的信仰与担当,深刻体会到他们舍生取义的壮烈与伟大,同时也直观感受到抗战历史的波澜壮阔,更清晰认识到这段历史对于民族精神传承、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。
瞻仰抗战雕塑,赓续红色血脉
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,一座座雕塑或怒目圆睁、或冲锋陷阵、或守望相助,将“奋起救亡”“正义必胜”等场景凝固成永恒,使中国人民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,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,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,百折不挠、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被永远铭记。师生们在雕塑前静静伫立,了解雕塑背后的传奇事件和英雄人物。大家纷纷表示,硝烟虽散,但雕塑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永不过时,新时代青年当以自强之心守护家国,让英雄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。
追寻先驱足迹,汲取信仰力量
师生循着革命先驱的足迹,抵达李大钊故居。这座古朴的院落里,书桌、油灯、泛黄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静静陈列,诉说着这位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”在此传播真理、点燃革命火种的岁月。正是在这里,李大钊创办刊物、组织社团,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广泛传播,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。堂屋中,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的对联格外醒目,这不仅是李大钊先生的人生写照,更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坐标。师生们深刻认识到,李大钊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,他的初心与担当,正是当代青年应传承的精神内核。
探访革命旧址,感悟报人风骨
随后,师生们来到京报馆旧址。这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,曾是中国报界先驱邵飘萍创办《京报》的阵地。在“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”展区,从《新青年》到《共产党》,从《向导》到《人民日报》,一份份报刊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轨迹。“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”中,大家被邵飘萍投身五四、秘密入党、支持革命、慷慨赴死的光辉事迹所震撼,在风雨如晦的年代,邵飘萍以笔为剑、抨击时弊,用生命诠释了“报人风骨”。师生们深刻感悟到,革命年代的报刊不仅是信息的载体,更是唤醒民众、凝聚力量的号角,而邵飘萍等革命报人“为真理而死,为人民而呼”的精神,永远值得铭记与传承。
英雄事迹照前路,坚守信念谱新篇。通过此次暑期研学活动,师生们触摸历史脉络、聆听先烈故事,在时光的沉淀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。大家纷纷表示,要在勤学善思中筑牢信仰根基,在学以致用中传承红色基因,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征程中生生不息、代代相传。
撰稿:霍思燃 张淑惠
图片:李博玮 魏亚轩 刘曦冉
视频:王 凯
网编:马佳琦
责编:张培科
二审:许 柯
三审:宋璐鹏
山大马院文瀛求是公众号